第五百八十二章:回朝-《唐朝贵公子》


    第(2/3)页

    李世民随之笑了,不由道:“此言有理。不过现在朕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太子啊!侯君集和太子的关系,到底到了何等的地步,侯君集谋反,太子会怎样想呢?还有……太子身边有侯君集这样的人,那么其他的人,就牢靠吗?太子不只是朕的儿子,若只是朕的儿子,朕自然随他痛快便好,可他还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朕在想,若是他遇到了朕在位时的问题,会如何处置。没有想透这些,朕终究有所不安啊!”

    陈正泰想了想:“太子现在其实最需要的不是表现自己的才能,或者展现自己的德行,儿臣以为太子最需要的,是陛下的信任。”

    “哈……”李世民笑了笑道:“你又开始拐弯抹角了,父子相疑,确实是大忌,可是朕终究是放心不下。此次朕特意让他监国,朕亲来此,既是害怕侯君集反了,闹出不可收拾的乱子,也是希望……借此机会,看看太子此次监国,会是什么样。”

    他说着,举起了手中的长弓,弯弓搭箭,觑见一只野兔,而后果决地一箭飞出。

    那野兔应声而倒,要害之处已插了羽箭。

    护卫们兴高采烈的捡了兔子,李世民却将弓箭抛到了一边,瞪了陈正泰一眼道:“猎兔子算什么狩猎呢,亏得你想的出来!不过……这关外水草丰美,又有良田,真是一个好地方,只是千百年来,这样的地方,中原却永远都守不住,以后能不能守住,就看你们陈家了。朕看你们陈家在西宁城中的人不少,大多都是踏实肯干之人,一个家族的兴盛,与一个王朝的兴盛一样,所需要的,便是少一些夸夸其谈之辈,多一些埋头肯干之人。如若不然,便是再大的家业,也无法持久。”

    陈正泰却是道:“这不一样,陈家的子弟可以从小开始磨砺,自幼开始便督促他们读书,年长一些,就分派一些艰难的事给他们做,可以让他们从最底层开始干起,而后慢慢的成长起来,因而他们可以深知民间疾苦,培养出了坚韧不拔的毅力,让他们慢慢摸索出一套自己领悟出来的做事章法。可是国家的大臣,就不一样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他似乎能理解陈正泰的话。

    此时,李世民道:“过几日,你随朕一起回长安吧!朕在长安,还需要你。而今我大唐已深入西域,总算是让人放心了,只不过大唐的心腹大患,是在高句丽,现在我大唐兵精粮足,是该考虑高句丽的问题了。”

    陈正泰一听,眼睛一亮。

    这高句丽的主体,乃是濊貊、扶余人和汉人,他们在辽东以及三韩之地,世代混居。

    汉朝的时候,那地方其实大汉朝的疆土,因而……这个地方早已汉化了。

    比如他们通行的语言,几乎都是汉字和汉话,许多的习俗,和中原并没有太大的分别。

    高句丽的人口,有百万户之多,这还没有囊括隐户和奴隶,若是细细追究起来,只怕人口有一百五十万户至两百万户也有可能。

    也正因为如此,高句丽有城市七十余座,土地又广袤,之所以成为隋唐的心腹大患,不是没有理由。

    现在高句丽割据,大唐早有承袭隋朝征高句丽的体系,拿下高句丽的心思。

    可对于陈家而言,若是能从高句丽得到大量的俘虏和人口,那么就再好不过了。

    陈正泰此时精神振奋,乐呵呵地道:“陛下,其实……儿臣早已做了一些安排。”

    “安排?什么安排?”李世民忍不住道:“莫非你又想故技重施,效仿高昌的故事吗?”

    高昌是直接乞降的,这是陈正泰一阵眼花缭乱操作的结果。

    而战争毕竟要死人,尤其是对付高句丽这样的大国。

    人家可是实打实的有数十万的官兵,有许多坚固的城市,而且天气寒冷,道路艰难。

    不过李世民却认为,高昌的方法,是没办法用在高句丽上头的。

    理由也很简单,高句丽建国已久,而且又有抗隋的经验,那里的臣民,对于高句丽已经产生了极大的认同,而对于中原,则是十分疏远。

    不只如此,高昌国毕竟国力小的多,只要大唐大军压境,自然会形成巨大的压力,这才导致了高昌的内忧外患。

    可高句丽显然是不一样的,高句丽自成一体,且有丰富的和中原战争的经验,只凭借恐吓,是没有办法让他们屈服的。

    陈正泰笑道:“却也未必……何况儿臣派去的人这个人,非同小可……只要调度得当,保管教这高句丽,不死也要残!到了那时候,我大唐天兵一到,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教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李世民以前很喜欢打仗,可做了天子后,任何事的考虑,都难免要有所顾虑了。若是征伐高句丽,至少需要数十万军马,无数的军资,可若是当真能不费吹灰之力取下来,那便是再好不过了。

    李世民不由道:“既如此,你先布置吧,朕这边,也要有许多的准备。”

    二人议定,李世民自是再没有狩猎的兴致了,随即便领着人返回了西宁。

    过几日,陈正泰便要回长安了,因而世族们得了消息后,便想趁此机会再和陈正泰聚一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