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两宋局(1)整体解剖-《岳飞再世,武穆称雄》
第(1/3)页
笔者不是宋史专家,也不是通史学者,为了撰写拙作《岳飞在世,武穆称雄》阅览了不少相关史籍和后人对有宋一代的记述和评说,见识到许多入木三分的精到见解。但是,也有一个怪现象,就是对宋朝的评价呈现两个极端:积贫积弱和鼎盛繁荣。如果说这是从某个角度看, 或者抽出一段历史看,无可厚非,至少部分正确,但是,这两个极端分化的结论不是,而是给两宋整体的结论,这就有一个疑问。如果都是从客观角度看两宋, 如果事实清楚,如果大家的标准一致, 为何结论截然相反?再问一遍,为何结论截然相反?正常思考之下,没有人会故意王顾左右而言他,得出结论是这个,偏要说是那个,而是言之有据。如此看来,截然相反的结论,就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是角度不对,或者是事实没有搞清楚,或者是标准不一致,当然还有其它因素,但是结论截然相反,大概这三个原因之一,就足以解释了。至于三个都错的,那不是搞历史的,那是说相声的,大家可以一笑置之。
此篇短文是笔者《洞察两宋》系列的开篇, 直接为拙作提供一些历史背景。目的是说三件事情。第一,有宋概览。这个很重要,一个存在了二百多年的朝代,切出一小片分析,可是和整体差异很大,两个极端的结论,多半和这个有关。第二,有宋一朝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它们的起因和结局以及对两宋的影响。一件小事,可以改变历史,何况大事件,这个对历史专家毋庸讳言,但是如何重要什么影响则需要洞察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这个问题事关事实是不是清楚,但是又不仅仅到此为止,前因后果的分析到位,才能看清楚它到底给两宋带来什么影响。如果这些结局性的影响后人都看不清楚, 当局者迷的那些人还是不要奢望他们有正确的决断了。而如果后人平心静气地研究几十年还不甚了了, 也不好意思指责当事人糊涂了。第三,研究和思考相关问题基本方法和原则。可能在这个要点上出的问题最多, 笔者将从自己的理解和见到分析述及自己的一得之见,就教方家。
有了这个基础以后,笔者计划就一些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调查成果和心得,但是每个具体问题都会单独讨论,不会放在今天这个开篇里面。比如,高宗为何执意杀岳飞?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个直接关系到两宋的国运!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宋史研究的一个重灾区!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迄今为止,岳飞依然没有得到彻底平反!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自然会言之有据,而不是先入为止,更不会囿于成见,人云亦云。简而言之,岳飞被杀吗,不是当杀,也不是冤杀,而是谋杀!读者如果有法律概念,当知此三者的本质区别。还有,王安石的改革原因、性质、效果、成败的原因、以及对两宋的关键影响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是没有人关注,而是关注的人太多,也最有代表性,就是评价两极分化,赞同的说他是能臣、智臣、忠臣;否定者则说他是奸臣佞臣罪臣,甚至说他是靖康耻两宋亡的罪魁,这种乱象,难道不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所造成?再有,两宋的基本国策和制度到底是世界领先还是自我阉割?这又和那个两极分化的总评价相关。同时这也和评价整个皇室、整个文官水平有关,所以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以后才能加以评说。连标准都没有,就是一个菜市场,大家都说自己的瓜是甜的,那就是没有意义的争论,估计等到拙作主角岳飞平定天下以后也没有结论,就只好接受岳飞的结论了。至于其它问题,比如一个农业发展的问题,岳飞发现白薯就产自中国,也根本不用等到后世才能吃到,这个不是事关全局的大政方针,但是对于岳飞的自保措施非常关键,具有领先世界所有地区的粮食储备,在当时可算命运攸关。类似的问题大概有几十个,笔者会陆续穿插在拙作的撰写过程中。敬请感兴趣的朋友持续关注。
一,两宋纵览
宋代,实际上主要是北宋。南宋靠着祖宗的余荫和民众的惨重牺牲郭延残喘,实在是一副屈辱现世图,乏善可陈,所以此文主要针对北宋,而南宋则是国运败亡的尾声,一带而过,实质已经是没有统一国度的体统了。北宋,就是所谓经济文化极度繁荣而整体国力积贫积弱,外敌肆意侵掠国内反抗频仍,君臣绥靖苟且一时的表面和平,这个局面至靖康之耻嘎然而止。
北宋上承五代十国,下接南宋,基本在这个街道属于大统一政局,因为北宋虽然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虽然当时的辽国依然占据了北方以及北京天津一带也就是幽云十六州地区,西夏占据了西北的宁夏甘肃一带,大理国占据了南方的云南贵州一带,吐蕃诸部则占据着今西藏青海一带,但是传统的中原繁庶地区尽在掌握,这是统一国度的实质内容。
自公元960年发迹于宋州因之后来建立的王朝称为宋朝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到公元1127年金国攻破汴京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为止,北宋享国167年,一共出现了9位皇帝,这就是这个统一王朝的核心领导,自然一切是非成败,都是他们负主要责任,这就是北宋,而这个北宋并不是国号的一部分吗,而是后来那个无耻逃亡的小朝廷建立了南宋,称宋朝为北宋以示区别。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后,先后率军攻灭了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等“十国”割据政权,然后他又杯酒释兵权、在宰相赵普的谋划下,改革军制和官职,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推进强干弱支国策。同时劝课农桑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获得一个恢复并有所发展的时期,被歌功颂德的文人誉为建隆之治,实质就是社会秩序紊乱走向正轨,人民可以过正常生活,不必死于战乱。
公元976年,赵匡胤在斧声烛影重重疑云奇雾中突然去世,失去皇位,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此事视为有宋一代最大疑案。其实是一个比天上的月亮都清楚的事实,三个关键问题都指向同一个人:谁得利?无疑是赵光义一人。谁能查清而不查反而掩盖?只有赵光义,他做的只有欲盖弥彰。谁断绝了皇位重归太祖一系,还是赵光义,他搞死了宋太祖的两个儿子还有自己的弟弟,使得皇位不但自己稳坐,还交给自己的后代,这些措施也算是滴水不漏。不看这些还在那里糊涂着,除了装糊涂也没有解释了。这个是顺便说说,以后也许会专题再议。
宋太宗无疑是大有抱负的皇帝,这也可以解释他为何不择手段夺取皇位,一段说一段。他在位第二年便亲征太原夺取了北汉的地盘,也是五代十国最后一个残存王国,由此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不过,他的抱负嘎然而止,停止在他两次攻辽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均以失败告终上面,从此宋朝对辽国一直处于守势,这也是宋朝进取扩张增大统一版图不断努力的结束。
公元997年,赵光义去世,传位给第三子赵恒,是为宋真宗。宋真宗签订了澶渊之盟。当时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攻宋,宋真宗则在寇准等人的极力劝说之下决定亲征。本来宋军形势一片大好,但懦弱的宋真宗最终还是选择和辽国在澶渊定盟罢兵,约定双方结为兄弟之国,两国之间开通互市,宋朝则需要每年送给辽国一定数额的岁币作为补偿,这是宋朝进一步后退的标志,第一步就是太宗的由攻转守,第二步就是这次,把宋国民脂民膏拱手送人,养盗遗患,从此以后强邻皆知,宋朝就是一只肥羊。
此后,宋辽之间出现了难得的百年和平,宋真宗也比较消停,使得北宋的各项实力得以平稳发展,阿谀之徒称之为咸平之治,不过就是平民能过正常生活。这就导致宋真宗好了伤疤忘了痛,并不知道爱惜民力,培养国本,反而沉溺于封禅,这典型的是昏君奸臣合力营造的虚假圣治,完全搞错了感恩对象,却拜谢那些虚无缥缈无稽之谈的存在,几乎将所有国家积蓄挥霍殆尽,在他晚年宋朝出现了朝廷蓄藏已经空尽的荒谬,如此糟蹋民脂民膏,空耗国本,只不过给他赚得一个神棍皇帝的雅号。
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曾经被狸猫换掉太子的赵祯继位,这就是宋仁宗。宋仁宗保命得位不易,因此不甘虚度,对割据西北的党项首领李元昊反宋建立的西夏,采取积极进攻的策咯,经过了多次两败俱伤的战争以后,和西夏订立合约,就是庆历和议,其中主要内容西夏表示向宋称臣,双方开通互市,另外宋朝也需要每年送给西夏一定数额的岁币以作补偿,这可以算为打了一个平手,仁宗并未失德取辱之处。
宋仁宗的积极进取,使得宋朝和西夏之间的冲突没有吃亏。但是这只是从小处着眼。让西夏脱离宋朝的统治,成为宋朝的强邻大地,则是整个宋朝的处置事宜国策的失败,而后来西夏转而向辽国称臣,就更是打宋朝的脸了,故此可知,在具体事务上哪怕没有吃亏,整体国策上失策,也是与大局无补。
具体到送给西夏的岁币加上送给辽国的岁币,本身对于宋朝每年庞大的赋税收入大约一亿两来说,其实不算大事,也就是说起每年送给辽国的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折银三十万两,送给西夏的岁币每年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叶三万斤,折银二十五两,两项合计一共五十五两,占全国的赋税收入比例微乎其微,只有百分之零点五五,正所谓伤害性不大,羞辱性极强,但是如果说这是积贫积弱的原因,就和事实太远了。
其实北宋被认为积贫积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积贫,一个是积弱。其中的积贫,其主要原因还是朝廷开支太大,冗员、冗兵、冗费极为严重,所以解决三冗才成了皇上和大臣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而对西夏辽国的岁币只不过是对他们开战的一个理由,没有人当作是一个重大问题,其实和议也和这个息息相关,兵戈一动,哪怕是局部冲突,兵员费用的开支都会远远大于岁币的支出,故此,任何负责任的大臣都不能忽略议和这个策略必须予以认真考虑,而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又不是你敢打不怕死就能决定的。比如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状态,如何与那些整天以侵掠为生的蛮兵对敌?只有岳飞占了上风,又被昏君奸臣扼杀。而积弱,说的是屡战屡败,这需要另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