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章 是谁给你们朱家人一口饭吃-《大明英华》


    第(1/3)页

    塞北的季候,尚未到原上冰雪封冻之际。

    六七日后,接到消息的张名世,就从大同府,赶到了大宁城关。

    几年前,张名世与马祥麟一道,被郑海珠举荐到宣大总兵赵梦麟手下。

    随后,因滦河战功与朝廷经略塞外大宁镇的需要,马祥麟领回了蓟镇总兵杜松代持的川兵,张名世则一直留在宣大镇,搞火器。

    这个时代,武器与战术已经出现了全球化的代际更迭,明朝也不例外。

    何况还有当年戚少保经略蓟镇时留下的火器实战范例,因而,即使在骑兵与杀手队占主流的九边,火器攻防,亦颇受总兵官们的重视。

    张名世这个专家型的武人,颇为争气,很快发现了北地气候与江南、云南等地的差异,会影响到铳枪的使用。

    与一同带来的神机营老兵琢磨了小半年,他们改进了火门等几处装置,又给每个火器分队配备了单独的火种兵,并将不同火器的射程、破甲能力、填装时间等情形,写成纪要,呈送宣大赵总兵。

    赵梦麟虽是武将,做官久了也是个人精,晓得与朝廷派来的封疆文臣搞好关系,有多重要。

    他于是先把这宝贝秘籍捂严实,待帝师孙承宗赴任宣大总督时,才拿出来。

    孙承宗算得大明文臣里,比较熟悉火器的,他身边的新科进士卢象升,则比他还懂。

    卢象升又是最早跟着郑海珠去昭狱接出张名世的人,在京师就结下不浅的交情,此回自然将那火器秘笈,狠狠夸赞一番。

    孙承宗大悦,不但上奏给朱常洛,为宣大镇多请些饷银,而且升了张名世做参将。

    这个秋天,宣大镇收到郑海珠的信,要暂借张参将至塞外,研发数样新的火器,惠及大宁、宣大二镇。

    孙承宗和赵梦麟欣然允准。

    张名世踏足大宁地界后,精神气也颇足。

    郑夫人一见面就告诉他,张大公子在北京拜了徐翰林做老师后,混文臣圈比较顺利,自然是好消息。

    但更令张名世欣喜的是,朝廷对大宁镇的起用,看来是来真的。

    文臣、官饷,地位仅次于太子的五皇子,以及绍兴老乡张燕客这样的缙绅财主,都到了大宁。

    大明北边的防线,补起了这只缺角,对宣大镇肯定也有利。

    离开大宁城关、往西去与满桂会合的路上,张名世与骑术已经凑合能赶路的郑海珠,并辔而行,走在队伍前头,稍稍避开卫兵和下僚们,开始说干货。

    「夫人,这么一弄,哪天***来抢西边,大宁能顶上,山海关的杜松能援应,朝廷不至于动不动就调咱们宣大军了吧?」

    郑海珠试探他:「呵呵,吃了两三年宣大的军粮,替赵总爷心疼起宣大的战兵来?」

    「那肯定是个缘由,」张名世坦诚道,「吃哪家的饭,就得顾着哪家的田。不过,我担心抽调宣大军,还因为,陕西那边,不咋太平。」

    「怎么讲?」郑海珠问。

    「闹灾荒呗。老子去年在野狐岭,替赵总兵收编了一支马匪,就听领头的讲,陕北不少县,老百姓饿得不行,请求老爷们开仓赈粮。但县里粮仓也是空的,你道为何?原来陕西那块的田,不但要供秦王,还被分出去不少,去供河南的福王。」

    「哦,那,官府最后匀出粮食了没?」

    「一开始很难,陕北的富户们仗着有家丁护院,哪会怕庄稼汉,所以不愿意出粮。老百姓就把气撒在县老爷们头上,据那马匪头子说,有个小县的官儿,差点被拖出来烧死。得亏关键时候,缙绅富户里有个脑袋清明的,出来施粥,这才没出大事。」

    郑海珠道:「是啊,这种县官多是簇

    新的进士,就这么死了,圣上定会震怒,换个强硬的去,再从巡抚标营带上点儿战兵,当地缙绅不怕有更大的麻烦么?」

    张名世附和着,但依然难掩忧心。

    「夫人,万事就怕开个头。

    那马匪头子说得有理,老百姓做了几百年的狗,忽然做了一两天的狼,尝到甜头了,往后的事,就不好说咯。

    所以,就陕西那个烂摊子样,咱们宣大,若战兵东行,造反的百姓,只怕要像蝗虫般,涌入山西。」

    郑海珠神情凝重地听着。

    百姓很可怜,是被活活逼反的。

    但陕北这部分普通百姓,一旦转为流寇,大明会有更多的百姓遭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