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尤其是冰城飞机工业集团。
由于直升机最核心的动力和传动机构在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改进,因此直9突击运输型的开发要比一开始的预期顺利很多。
两地奔波亲自“督战”的刘洪波在一开始跟常浩南确定了流场-声场的噪声计算方式之后,整个人在这个方面似乎开了窍,很快开始独当一面。
只用了三个月不到的功夫,之前那架完工了大概六成的半成品就被整修一新,成为了直9WY(武装-运输)的第一架原型机。
唯一的问题,在于试飞。
原本,华夏的直升机试飞流程是比较混乱的。
由于固定翼和直升机在工程原理以及研发方式上的巨大不同,因此一般来说,试飞基地在直升机试飞过程中承担的任务比例相对较低。
大多数试飞工作会在生产商当地完成。
甚至各家主机厂的具体科目都不完全一样。
好在直升机的飞行环境毕竟相对简单,所以这些年下来倒也问题不大。
不过直9WY的情况比较特殊。
它是在1月中旬走下生产线的。
当时冰城的气温有差不多零下30℃。
这个温度,对于发动机,尤其是涡轴发动机的机械参数、燃滑油输送的稳定性,乃至飞行员本身来说都是一個考验——
直升机的机舱,密封性也就跟个车差不多,没有固定翼那么好的条件。
而且,直升机在低温下呈现出的操作反馈也跟正常情况大相径庭。
尤其是在危险系数最高的起降过程中。
如果飞行员的熟练度较低,一旦发生一些突发情况就很难救场。
总之一般情况下,直升机都是在试飞的中后段,才会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一些极端气候,完成高寒/高原/盐雾等特殊环境的测试。
尽管常浩南掀起的国军标重构风潮对于直升机行业的影响尚小,但哪怕没有相关标准,在零下30℃的极寒气候下首飞也明显是在航空安全规定的棺材板上跳舞。
但要说把首飞推迟到四五月份,冰城工业集团显然也不可能甘心。
那相当于白白浪费三四个月的时间。
随着常浩南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航空工业项目的研发之中,业内对于“工作效率”这件事的认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过去,直9WY这样一个“大改”型号,基本都是以10年为单位计算研发周期。
中间因为客观条件所限,等上几个月实属正常。
但现在,这只能算在已有成熟设计基础上进行小修小补,大家的潜意识里会觉得,两三年功夫怎么也应该搞出来了。
这种情况下,拖延几个月时间那简直罪大恶极。
最后冰城工业集团一不做二不休,从伏尔加-第聂伯公司包了一架安124,把拆掉主旋翼的原型机、所有需要测试的相关辅助设备,以及参与试飞任务的人员一起包圆拉到了镐京。
于是,这架诞生在冰城的飞机,整个试飞流程都将在2000公里以外的异乡完成。
……
一架硕大无比的安124降落在镐京,动静自然不会小。
几乎全城都能看见。
试飞院或者镐飞集团这种内部单位就更不用提了。
大部分人哪怕是搞航空的,也没见过这种起飞重量400吨的大家伙。
尤其跟停在跑道附近的几架运5、波音737、运7、新舟60以及歼轰7A原型机一比,更是尤其明显。
议论并嘲笑其它小飞机.jpg
因此在把原型机从货仓里卸下来的过程中,就已经被好奇的同事们以及爬墙党给强势围观了一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