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常浩南的飞机安排在第二天,本来打算吃个饭就回去休息。 对方一边说,一边掏出一张名片。 因此常浩南放缓脚步,让对方跟了上来,并接过名片看了两眼。 任炳达专门找上常浩南,最核心的目的当然是拉近一下关系。 但这个名字却让他感到有些熟悉。 “常总,我是镐京发动机集团的副总经理,任炳达。” 就算事到如今恐怕已经很难真正成为亲信,但是哪怕只是让对方记住自己的名字,也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有用。 如果找不到什么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由头,那最多只能算是打了个招呼。 正因如此,任炳达才特地把话题引向了与罗罗公司之间的合作。 还特地用了“汇报”的名义。 尽管他和常浩南之间并无组织上的隶属关系。 后者果然对此来了兴趣: “谈妥了……那就是已经在准备消化吸收相关技术了?” 这几乎是任炳达最想听到的问题。 巴结别人,重点无非是一个“投其所好”。 这个“好”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对象具体分析。 虽然任炳达是第一次见常浩南的真人,但他早就分析出来,对方喜欢高效率的工作方式。 于是赶紧回答道: “我们在费用方面做了一些让步,要求罗罗那边加快进度,目前已经在调试生产线,准备以来料组装的方式生产第一批发动机了。” “预计这批产品三到四月份就能下线,后面会在两年以内把国产化率提高到100……” “按照规定,这种实现国产的发动机都要有一个自己的名字,经过我们沟通之后,重新启用了以前有过计划,但是只走到过图纸阶段的两个名字,涡桨7和涡轴7……” “……” 任炳达报告的内容确实让常浩南相当满意。 单从技术难度上讲,250并不是一种制造门槛很高的航发型号。 否则也不会在十几个国家都有生产线。 哪怕对于如今还处在发展阶段的华夏航空工业来说,如果真的集中力量,也不难搞出这么一款轻型产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