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两个挂壁的思维碰撞-《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宋闻聪之所以特地提起弓形激波的话题,主要也是担心这个地方的处理会影响到总体项目进度。

    在跟去年常浩南确定下来歼10的后续改进方向之后,十号工程项目组并没有坐等支援,而是很快就开始依托现有的两架原型机展开一些预研工作。

    因为仅靠风洞试验无法完全还原所有实机上出现的现象。

    而歼教9虽然飞行时数不小,但那个型号的超音速能力基本只能用来给学员进行飞行体验,很难发现高速飞行工况下关于DSI进气道的实际问题。。

    况且它还是两侧进气的设计,本身就不太容易受到来流机头预压缩的影响。

    就这样,才发现了这个过去并未关注过的、弓形激波诱导附面层分离增强的问题。

    经常做项目的人都会知道,单纯复杂棘手的部分并不可怕,最麻烦的是做到一半突然出现一个以前从来没考虑过的问题。

    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导致整個项目因此而大改甚至直接下马。

    眼前这个麻烦虽然不算大,只要给到足够的时间(当然还有算力),不管怎么说都能解决。

    但十号工程眼下最缺的就是时间。

    所以,宋闻聪甚至已经做好了预案。

    如果真不能在短时间内搞定,那就先让十号工程以目前的架构服役,尽快解决空军缺少第三代战斗机的问题。

    至于常浩南提出的那种改进思路,完全可以后面再说。

    反正华夏空军的体量不小,能容得下足够多的子型号。

    不过,现在听到常浩南几乎不假思索地就给出了解决思路,周围的一众人也顿时安心下来。

    这至少说明前者对此早就有心理准备。

    “原来……浩南同志连这样的技术细节都已经有所研究了?”

    相比于其他人,站在常浩南身侧的杨韦语气中更多了一丝难以置信:

    “这个前瞻性和预见性,实在是让人佩服……”

    “呃……其实也谈不上什么预见性,算是个巧合吧……”

    前者被这么一阵吹捧,赶紧摆了摆手。

    然后,他就看到了周围几道带着好奇的目光。

    稍作停顿之后,只好解释道:

    “我前年发过一篇有关下颌式内转进气道的论文,各位应该知道吧?”

    其余几人自然是一阵点头。

    虽然大家都是从一开始就加入十号工程的元老(除了常浩南),并没有谁亲自参与过歼7F的研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