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对于这样一个大型企业,尤其还是新组建的大型企业来说,真正意义上、要留档的那种正式发展规划,不写出十万字的篇幅都算是言简意赅。
只不过,长篇大论的内容自然有秘书一个字一个字去敲,常浩南身为总规划师主要还是负责对于大方向的把控,毕竟就科研工作来说,他眼下还正处在最年富力强的阶段,不可能真的脱离一线业务岗位。
而且,眼下这個场合毕竟只是个座谈会,也不可能真的让他一个人念几小时报告。
因此,常浩南选择了抓大放小的思路,干脆只说最关键的部分。
而从首长的反应来看,效果确实还行。
“好啊,很好。”
对方在半空中挥舞了一下手臂,显得非常兴奋:
“我记得,大概十年前,八十年代末的时候,我到涪城的624所去考察,当时还是刘振响同志担任所长,我记得很清楚,他们正在解决涡喷13AⅡ发动机进口流场畸变严重的问题。”
这种专业名词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自然不算什么,但身为大领导能一记就是这么多年,确实让常浩南有些意外。
除了本身有理工科功底以外,他估计也跟当时刚刚在“和平典范”项目上被坑了一把脱不开关系。
八三工程有一个“为和平典范报仇”的内部口号,也是那时候喊出来的。
果然,稍加停顿之后,对方又继续道:
“那个时候刚好赶上我们和美国的军事技术合作破裂,需要靠自己搞新飞机,而自己搞飞机,差的最多的就是动力,所以我就问刘振响,说我们到底什么时候能赶上国际主流水平,当时他给我的回答是大概需要二十年,也就是到下个世纪的头一个十年结束,能搞出性能达到同时代合格水平的产品。”
“结果现在看来,这进度还是要比振响同志的预测乐观很多嘛……我之前在科工委提交的报告里面看到过涡扇10的目标性能,已经完全可以跟国际主流的涡扇发动机相比了?”
常浩南稍微算了一下,心说其实当年刘振响的估计还是挺准的。
因为如果没有自己重生过来这档子事的话,按照原来的发展轨迹,涡扇10确实是在经历了三落三起之后,才在2010年左右正式量产,装在第二批歼11B上面。
虽然早期几个批次的稳定性和故障间隔还有点问题,但确实算是追上了那个时候的合格水平。
只是如今这个世界线已经被他掀起的八级大狂风给吹乱套了,因此在外人看起来,刘振响当年的估计就显得保守了很多。
不过,在面对领导提问的时候,还是要使用一些语言的艺术。
首先是得把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给认下来:
“单就涡扇10的性能指标来说,确实已经达到了美俄三代半发动机的水平,并且还有更大的升级潜力,确实已经追上了第一梯队的步伐。”
接着就是拐弯抹角地争取更进一步的支持:
“不过,首长,我们的底子毕竟还比较薄弱,从总体来讲,涡扇10目前处在一枝独秀的状态,包括它的核心机,虽然很先进,但也还没有反哺到其它用途的发动机上面。”
常浩南话锋一转,开始卖惨:
“所以,相比于美英俄等航空领域的先发国家,我国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航发谱系不够完整,尤其在大涵道涡扇、涡桨和涡轴发动机方面,几乎都是空白。”
“目前能够达到90年代的技术水平的,就只有镐京发动机集团在以类似十一号工程的形式,国产化C808客机使用的D436T1发动机,还有建宁发动机集团,在法制阿赫耶1C基础上进行改进,生产直9系列直升机使用的涡轴8发动机,其余……就都是五六十年代老型号的有限改进了。”
第(1/3)页